|
隔音牆與傳聲洞
作者 | 張嘉芸 |
---|---|
年代 | 2016 |
領域 | 文學藝術 |
媒材 | 劇本 |
作品出處 |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
資料來源 | 105年教育部文藝創作獎 |
榮譽紀錄 | 教師組特優 |
創作理念 | 一道牆,可以是區隔,也可以是連結;是遮蔽,卻也是接觸面。 一個洞,可以窺視,也可以穿越;是刺探,卻也是交出自己。 身體是我們的居所,我們需要彼此區隔,卻又不可避免的渴望與人連結。在與人建立連結之前,我們窺視、我們側耳;在連結之後,我們要求他人凝視卻自己閉上眼睛、我們要求他人傾聽卻自己摀著耳朵。 要什麼樣的洞,可以彌補牆的不足;要什麼樣的牆,能堅固洞的虛無? 於是我們發出聲音,用語言、用音樂;於是我們不發出聲音,用眼神、用碰觸。於是我們與身邊的他人發展出一段又一段的關係,猶如並不堅固又永遠實在的牆上有洞,補了破,破了再補。 |
---|
鑑賞文章 | 這個劇本的人物簡單:約35歲的男子和約25歲的女孩。 場景很簡單:一道與舞台同寬的白牆,上面有一個大洞,剛好可以把人隔開。 故事情節也很簡單:女孩彈鋼琴,男孩愛上她,牆洞和地板慢慢變化,一些生活瑣事、關心,似有若無… 這個簡約的劇本有效地呈現了現代人的孤寂:「身體是我們的居所,我們需要彼此區隔,卻又不可避免的渴望與人連結。」這種矛盾掙扎這劇本中化成了頗富詩音的聲音、畫面和語言。 很適合學校裡的實驗演出:布景、表演和導演都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
---|
※請按滑鼠右鍵另存目標;若另存時出現亂碼無法存入時,再另取檔名存入!!
※下載全文電子檔時,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請於此處下載Acrobat Reader便於觀看PDF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