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正在載入中~

稿件格式

依APA手冊(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2. 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5th ed. Washington, DC: Author)所訂格式。
一、
文中簡註格式
本節「引用」一詞係指參考(reference),作者、年代之後「不必」加註頁碼,(參見下文說明)。倘係直接引用(quotation),則直接引用部分需加引號(40字以內時),或全段縮入兩格(40字以上時),並在作者、年代之後加註頁碼,如:(陸蓉之,1990,24),或(Watson, 1918, p.44)。
(一)
引用論文時:
1.
根據劉豐榮(2001)的研究……
2.
根據以往學者(劉豐榮,2001)的研究……
3.
根據Johnson (1997) 的研究……
4.
根據以往學者 (Simpson,1997;Walker, 2001;Parsons, 2003) 的研究……
(二)
引用專書時:
1.
郭禎祥(2001)曾指出……
2.
有的學者(郭禎祥,2001)認為……
3.
Walker (2001) 曾指出……
4.
有的學者 (Walker, 2001) 認為……
(三)
如同一作者在同年度有兩本書或兩篇文章出版時,請在年代後用a、b、c等符號標明,例如:(郭禎祥,2001a),或 (Efland, 2002b)。文末參考文獻寫法亦同。
(四)
如引用同一作者在不同年度的作品時:
1.
學者黃政傑(1987、1989、1991)認為……
2.
學者Apple (1979, 1986, 1996) 曾指出……
(五)
一位以上作者,第一次引用請列出所有作者,之後僅列出第一作者:
1.
有的學者(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1)認為…(譚光鼎等,2001)…
2.
(Bowe, Ball, & Gold, 1992)……. (Bowe et al., 1992)……
二、
文末列註格式:
(一)
如中英文資料都有,中文在前,英文(或其他外文)在後。
(二)
中文資料之排列以著者姓氏筆劃為序,英文則按姓氏之字母先後為準。
(三)
請在中文書名、中文期刊論文名稱及卷數採用黑體。
(四)
外文書名與論文名稱,其全名之第一字母須大寫外,其餘皆小寫。
(五)
請將外文書名排印成斜體字。
(六)
外文期刊須寫全名,重要字母均須大寫,並請將期刊名稱及卷數排印成斜體字。
(七)
實例:
1.
書籍的作者僅一人時:
(1)
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2)
Mirzoeff, N. (1999).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2.
書籍的作者為二人或二人以上時:
(1)
余為政、黃玉珊(1997)。動畫電影探索。臺北:遠流。
(2)
Pountain, D., & Robins, D. (2000). Cool rules: Anatomy of an attitude. London: Reaktion Books.
3.
期刊論文:
(1)
吳國淳(2001)。美術館學習研究之方法論探討。美術館學季刊,15(2),39。
(2)
Garoian, C. R. (2001). Performing the museum.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2(3), 234-248.
4.
編輯書籍中之一章/篇:
(1)
蔡清田(1998)。從行動研究論教學實習課程與教師專業成長。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專業成長:理想與實際(頁177-202)。台北:師大書苑。
(2)
Taylor, A. (1999). User Group Participation in Design Education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 Guilfoil, J. K., & Sandler, A. R. (Eds.). Built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art education. (pp. 118-125). Reston: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5.
翻譯的書籍:
(1)
郭禎祥譯(1991)。藝術視覺的教育(E. W. Eisner原著,1972年出版)。台北:文景。
(2)
Habermas, J. (1984).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T. McCarthy, Trans.). Boston: Beacon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81).
6.
學位論文:
(1)
李雅婷(2003)。課程美學探究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之研究—以國小藝術統整課程之教育批評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2)
Pitts, J. I. (1992).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th Carolina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development and/or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ed curriculum and their teaching style preferenc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Carolina.
7.
網路資料,當不知出版年代時,以(無日期)或(n.d.)代替年代:
(1)
教育部(2007)。2007年藝術與人文學習成效評量。2008年1月16日,取自http://arteducation.creed.ntnu.edu.tw/rating.php
(2)
Newman, K. (2003). A pilot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learning, teaching support network-01 special report 2. Retrieved May 20, 2007, from http://www.ltsn-01.ac.uk/docs/pbl_report.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