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設計背景與動機:現今AI工具琳瑯滿目,避免學生誤用濫用,並指導如何正確使用以發揮自身的創意,是教育工作面臨的重大考驗也是當務之急,遂以國文課本內容為劇本,讓學生使用AI工具輔助創作成為音樂劇歌曲,體驗藝術創作過程也能促進國文學習遷移。
二、學習目標和教材選用與設計教學活動的關係:
(一)能轉化改寫課文內容成為一首歌詞:選擇已學習過的國文文本內容作為主題,學生對於角色及劇情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力,適合作為二次創作素材。並已ChatGPT輔助詞彙的校正。
(二)完成16小節樂曲創作及錄唱:創作工具使用跨載具線上平台及App通用的”BandLab”進行創作,其中的AI創作功能僅提供伴奏為鷹架,學生必須發想旋律與AI共做。此軟體更提供匯入AI伴奏功能,讓學生可用生成之伴奏當基底,再增加音軌創作其他聲部並加入創作歌詞錄音。
(三)製作音樂劇虛擬背景並結合音樂導出影片:使用Blockade Labs網站生成虛擬背景,學生必須理解文本的合理空間、情境佈置,除了下達指令外,必須使用虛擬畫筆先構圖,再與AI共同生成圖片。使用AI工具輔助共作,並非依賴工具生成全部作品,最後再以App iMovie將影音結合輸出成音樂影片。
三、評量與回饋:
評量方式重於過程導向,評估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的參與度、問題解決技巧與表現。老師可以藉由觀察學生如何與AI工具互動、創作樂曲和歌詞,以及團隊合作中的工作定位進行回饋。學生的成果作品將根據完整度、創意性、技術應用的熟練度、以及故事與音樂的整合性進行評估,最後加入組間欣賞互評。
四、跨載具平台App:BandLab;360度影像生成網站Blockade Labs;ChatGPT輔助詞彙的校正;iOS系統iMovie剪輯影片。(可用其他剪輯軟體代替)
五、差異化學習的策略:以異質分組結合Project based learning(專題導向學習)進行,每個步驟有其不同難易度及專長任務,學生可依程度進行工作分配,互相學習支持以達最終目標。
六、預期學生達成的學習成果:學生將能夠創作出一首音樂劇歌曲,結合文本改寫、音樂創作、視覺設計與影片製作,展現創意與數位工具應用能力。透過這樣的過程,學生將提升他們的科技應用能力、合作技能、創意思維及表達能力。
1.(藝-J-A2)能將文本改寫成歌詞入樂並學習演唱表達。(音 1-Ⅳ-1) (音 E-Ⅳ-1)
2.(藝-J-B1)運用音樂軟體工具輔助並紀錄創作。(音 1-Ⅳ-2)(音 E-Ⅳ-3)
3.(藝-J-B2)了解音樂劇的內涵及歌曲創作精神(音 3-Ⅳ-2)(音 2-Ⅳ-1) A-Ⅳ-1
4.(藝-J-C2)將語文、視覺、音樂、表演,融合創作成為音樂劇歌曲作品(音 P-Ⅳ-1)(音 P-Ⅳ-1)
(一)學生與AI共作的平衡:如何在使用AI的過程中保持學生的原創性,避免過度依賴... 會員專屬內容,請登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