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青少年對於表演雖具有擔心與害怕,但現代的國中生更
擅長操作科技載具完成生活中的瑣事,因為現代國中生從小便生活在科技、媒體、載具發達的環境當中,對於科技載具使用頻繁,故也被形容為「科技原住民」,他們在數位科技使用方面具有優越的能力和自然的親和力;據過往課程觀察,學生在使用數位科技方面表現相當出色,他們對於智慧型手機、電腦、平板等設備操作熟練,能夠變通並迅速上手新的應用程式和工具,這種數位能力使他們能夠輕鬆地尋找資訊、進行線上學習,以及參與社交媒體。因此,學生在學習上更加喜歡透過新媒體、科技載具獲取知識,能夠運用科技工具進行作業與創作。
教學者先前服務之學校場域鄰近淡水河、沙崙海灘,因為發現學生對於河廢與海廢無感,故期待能設計此跨領域課程並融入SDGs 第十四項-海洋保育議題,藉此讓鄰近河岸、海洋的學生,對於海洋垃圾有感,透過藝術與科技作為載體,讓學生透過科技的力量,進入平時無法接觸到的海底世界,以藝術為議題發聲、以科技多元創作,讓更多人知道海洋垃圾的問題。
SDGs 海洋保育的目標當中包含「保護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預防及大幅減少各類型的海洋污染」,期望將這兩個目標融入課堂,引導學生以此為題進行表演藝術創作,更透過扮演角色,設身處地地思考海洋議題的問題與危機,培養學生思考與行動的能力。此課程以表演藝術為主軸,融入科技與 SDGs 當中的海洋保育議題,引導學生在多元、跨領域的環境當中,發展綜合應用能力。
透過整合表演藝術與科技素養的跨領域課程,設計以藝術、科技媒體發展學生在表現、實踐、批判、多學科等合能力,培養108課綱中的核心素養,同時回應生活、世界上的議題,成為一個立足台灣、放眼國際,具有藝術闡述與科技表達能力的世界公民。
《第一階段》
1.學生能透過創作性戲劇練習身體的即興創作技巧與形式,運用身體發展即興、動作等多元能力。
2.能以即興表演進行海洋垃圾議題的多元創作,培養思辨能力,並分享海洋垃圾議題相關回應與知識。
《第二階段》
1.學生能學習到相關劇場知識以及表演技能,並理解表演藝術的多
元樣貌與形式,建立角色以及分析文本。
《第三階段》
1.學生能結合科技媒體 Tagtool app 與海洋議題進行表演創作。
2.學生能連結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新媒體藝術進行創作
《第四階段》
1.學生能整合表演藝術、劇場技術、科技、新媒體,以海洋垃圾為議題,組織呈現團隊,進行多元的表演藝術排練、創作與展演。
2.學生能針對跨領域藝術創作,運用適當的語彙,表達自己的意
見,解析並評價各組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