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人平均壽命的延長,2018年台灣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預計2025年將成為超高齡社會,是當前全球高齡化最快的國家。對於國中生而言,孩子們雖不容易立即覺察社會結構變動帶來的各種衝擊,然而促使年輕一輩能和年長者更有共識的在共同的生活環境中「共居、共學、共好」,對於我們的社會穩定及發展,實是當務之急。
再者,面對平均年齡的延長,我們也期待藉由課程,引領學生理解關於「老化」這件事,在課程前半段的討論中,我們同時發現彰化在地的孩子們多半曾有與長者相處的經驗,有些還是祖孫同堂,多數孩子們回憶起祖孫相處的點點滴滴,都是美好而令人懷念的,但是部份青少年孩子與長者之間可能存在溝通不良、互相不理解等狀況,進而產生了不耐煩、不配合的負向情緒。在課程之後,我們也發現學生對於人類老化的自然現象了解越多,越能包容體諒家中的長者,甚至對鄰居和社區的老人家,也產生了更大的耐心和服務的意願。
而在理解「老化」歷程之後,藉由給60年後未來的自己一封信,孩子們開始思考自身的人生脈絡,青少年的他們與自己的晚年彷彿相距甚遠,然而時光的轉輪是不停歇的,當歲月一步步的推進,孩子們因此而對那看似遙遠的未來有些期許,可能也有些擔憂,不過在體驗、表演、討論、省思的過程裡,慢慢地建構出那個未知未來的模樣,當有朝一日,他們站在面向老年的人生十字路口時,能夠更加從容地邁步前行,演好人生後半場。
我們嘗試在課程中融入Kolb 經驗學習理論,了解學生多數曾有與年長者相處及互動的經驗之後,透過異質性分組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從重新詮釋過去的經驗(Concrete Experience),運用表演藝術的表達方式,回顧及重現與長者的互動歷程,再經由觀察、反思及小組討論,並彙整觀察與訪談的結果,針對與過去經驗以及認知不一致的事物加以理解,以尋求事物及事件背後真正的意義(Reflective Observation),再藉由思考與分析,了解長者歷經歲月考驗的身心變化及行為模式,將新的經驗素材有系統的轉化成概念,並建構成為知識(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最後思考、討論後提出青銀之間的相處之道,回到社區及家中實踐所學(Active Experimentation)。
「老」是人生必經的道路,孩子們從觀察中,理解了年長者可能會出現的身心改變,除了嘗試包容接納,尋求彼此共好之道外,也期能透過自我省思,反思自己未來如何面對老化,並期許自己未來成為什麼樣的老人,為人生課題預先做好準備之後,將能更加從容的面對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