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欣賞_視覺藝術

:::

沉思

沉思
鑑賞文章

本件木板作底的油畫-「沉思」是民國五十九年第六屆全國美展的入選作品,尺寸90×72公分。作者以熱愛藝術的文藝少年為對象,描寫炎炎夏日下,獨坐一角而陷入沉思的模樣,頗有「為賦新辭強說愁」的早熟情懷。作者圖以寫生為本,卻不以客觀的描繪為足,復加以創作主觀上的取捨,明示繪畫不以形似為高,但求意境之表現。畫家自述:無意境則無「生命」可言。風格上很明顯地以台灣早期所盛行的類印象派畫風為本,與台灣當時的「現代風」趨勢相比,或許略顯保守,但無論構圖、色調、用筆或如作者所言之意境,皆呈現嚴謹的態勢,其高度的專業意識,透過作品流露出來。畫面左下角的傳統簽名樣式,也印證著本論調。結構上,橙色花檯與深紫背景,以大斜的角度將畫面分割為二等分,但因色彩的選擇與斜角的緩和,不至造成僵硬的平板,給畫面中央的直式人像,增添一點動態的均衡感。人像上半身前傾,以右手支柱下巴,以及感覺上腦中的沉重思緒,清瘦臉龐上的細眼也將心神往內收束。左手閑置於橫放腿上的寬邊帽,與上部的動勢形成對比。白色的上衫與黃色的帽子,加上交錯身前的雙手,形成有如「8」字型的構圖,讓視覺上有種緩慢流動的旋律,恍若內在思緒的流轉。而身旁餘杯的飲料,也暗示著一段時間的歷程,好似沉思的行為,停滯了所有的動作。交叉對角的花盆與小樹、杯子與芋葉,搭配著中央微偏的人像,整體組成四平八穩的構圖。再一次地強調出本作主題的「沉思」,才是唯一的「動感」所在。本作以木板為畫底的繪製程序上稍有瑕疵,正面僅塗上單層紅底色,但背面則完全未處理,這種技術上的疏失,加上潮氣的侵蝕;故局部畫面上出現霉斑,右手臂處也見油彩剝落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