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設計理念與動機
「AI 會取代教師嗎?」 隨著 AI 技術迅速崛起,教育領域正面臨深刻變革。教師的角色在情感支持、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教學中,依然是 AI 無法取代的關鍵。本教案的核心理念在於將 AI技術視為輔助工具,透過運用 ChatGPT、Pictory 等資源,幫助學生創作出具情感與獨特性的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反思能力。
二、學習目標與教材選用的關聯
本教案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了解 AI 與藝術創作的結合,並透過影像生成與故事創作培養批判性與創造性思維。Pictory 影像生成網站是全英文介面,需要有一定的英文能力才能編輯操作。在音樂文本的選擇上,因高二使用華興丙版上冊,第四單元「樂器」中介紹了《動物狂歡節》,考量到學生在中小學已經對這首曲子有些認識,所以在課程設計上,融入了雙語教學和專業術語來加深難度。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認識樂器的英文名稱與動機曲式的專業用語,並以雙語教學的方式提升英語能力,最後請學生用英文創作動物劇本並錄製旁白。透過此課程設計,將學生的學習目標與實際教學活動緊密結合,強化跨領域學習的效果。
三、教學活動設計與數位科技應用
教學活動設計中,運用 Canva 進行互動式影片製作,以 Keynote 設計劇本創作學習單讓學生錄製旁白,並結合Google 表單進行學習評量。利用自動評分與回饋,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與教師的教學效率。此外,Pictory 網站提供 AI 影像生成功能,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創作活動,深入思考如何在保留情感與人性美感的同時,善用 AI 技術完成作品。
四、差異化學習的處理策略
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本教案設計了多樣化的學習路徑,從簡單的 AI 影像生成工具到深入的批判性思維訓練,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靈活調整教學活動。例如: 針對英語程度較低的學生,可先引導他們使用簡單的 AI 工具創作故事,再進行英語詞彙的補充教學;而英語程度較高的學生則可透過ChatGPT 進行更複雜的英文故事創作與修改。
五、預期學習成果
本教案預期學生在課程結束後,能夠掌握 AI 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並能透過作品反思AI的優缺點以及藝術的價值。此外,學生將能透過實際操作與討論,發展出更強的批判性思維與創造力,並能應對未來多變的學習與職場需求。
音樂學習目標:
1. 認識《動物狂歡節》的作曲家聖桑,及其創作背景與特色。(音 2-V-2)
2. 認識主題動物的音樂特色、曲式與動機。(音 2-V-2)
3. 能根據主題動物的音樂特色、曲式與動機創作劇本主題。(音 2-V-2)
4. 能運用 ChatGPT 生成與設計內容相符的故事劇本。(音 1-V-3)
5. 能運用 Pictory 製作完整的 AI 影像與旁白故事作品。(音 1-V-3、音3-V-2)
英文學習目標:
1. 能透過英文描述動物特性與音樂特色並書寫紀錄。(5-V-2)
2. 能理解老師用英文的提問並用中/英文回答。(5-V-2)
1. 學生學習特質與經驗分析
和平高中和成淵高中都位處臺北市,學生學習能力... 會員專屬內容,請登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