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專區

:::

出來吧!我的守護精靈

設計理念

(一) 題材說明:
年幼的孩子,在面對環境的改變、內心不安的時候,有時會在心裡的世界裡,想像有一個可以一起說話、一起玩耍,一起開心也可以一起難過,為他們帶來安全感的夥伴。孩子所幻想出來的朋友,其實就是他對自己現實生活中,自身需求的投影,就好像現實的世界裡家中的寵物一樣,能陪伴在身邊的好夥伴。之前在二年級國語課本中曾提到女媧補天,而女媧是「人首蛇身」,身邊有四大神獸(麒麟、白澤、白矖以及騰蛇)來守護,當女媧在補天時遇到困難,會請神獸運用自身的能力,協助祂解決困難,透過女媧補天故事內容的討論,神獸圖像的藝術欣賞教學,來引起學生設計自己守護精靈的興趣。
利嘉部落是個以務農為主的原住民部落,孩子們從小跟著父母及祖父母下田去工作,而在學校的校本課程,即有農場種植的活動,從幼兒園起就有著動手挖土種菜的體驗,所以孩子們與泥土之間的連結,自小就很深。本單元是藉由與泥土較相似的陶土,讓二年級孩子透過具有多樣可塑性的陶土,以及嚴謹有序的課程設計,運用觸覺與想像,引導他們去覺察內心自我及周遭生活環境的需求;透過嚴謹的工作態度,在捏陶過程當中感受陶土的變化、自我情緒的改變,並鼓勵他們多去與自我對話,去了解自己與周遭環境之感受及關係,來創造出可以陪伴他們走過內心不安,屬於自己獨特的「守護精靈」。
(二) 教材分析:
1.認識陶土的特性
黏土有著可塑性佳,具有三度空間表現的特點,透過自己動手去嘗試捏、搓、揉、壓……等各種不同陶土的塑形技法,讓孩子在充滿創造力的世界,一邊玩黏土一邊思考創作,盡情開啟感官探索的新體驗。坊間黏土的種類眾多,特性也大異其趣,本單元使用的黏土是部落附近、一般書局均有在賣的小包裝500公克的陶土。陶土為天然材質,為黃褐色,不需要練土可直接使用,含有鐵質,具吸水性和吸附性,與水混合後具有可塑性,適用於製作泥塑、泥雕、陶器等。陶土會因含水量多寡,而有軟硬不同程度的變化,含水量越多,土質越軟,反之水分越少,土質越硬。
陶土在操作過程中若需暫時停止製作,可以用濕布或塑膠布覆蓋住以防止水分蒸發、土質乾裂,而影響陶土的延展性與可塑性,剩餘的陶土需好好地將其密封保存好。陶土作品塑形完成後,放置陰涼處自然風乾,但風乾後不燒陶的陶土作品較容易龜裂,可以使用剩下的陶土補上,再用壓克力顏料上色,最後再上一層亮光漆,便可以讓作品呈現出燒窯上釉的質感。本單元為了鼓勵學生能多用手掌去體驗黏土的特性,多用手指去觸摸揉捏,以提升觸覺的敏感度,因此不鼓勵學生使用工具,學生成品的外形相像與否非必要重點,不必過度重視或干涉,而作品上色,也非此課程教學重點。
(三)引導方式與重點:
此單元教學重點在透過欣賞女媧補天故事圖片「對話、思考」的引導方式,讓孩子在課程討論當中,除了與老師及同學對話外,也能與自己內心對話,去反思自己的內心現狀,了解自己內心的需求;透過捏塑守護精靈「創作、分享」的教學活動,讓孩子盡情的去想像及表現,培養其注意力外,另一方面也可以訓練孩子嚴謹的工作態度,培養其面對挑戰也能平常心、有耐心去應對,提升適應新環境的自信心。
1.積極多方位的對話討論:從創作前說出各個神獸、守護神等能力,如何幫助主角解決問題後,引起孩子們對於守護精靈能力的想像,激發他們對守護精靈外形的創意發想,在來回不斷的問答討論過程中,來激發出孩子更多動機、更多表現意境,讓孩子能更有自信的創作出自己的守護精靈。
2.多面向、深入的思考層次:在不斷討論的過程當中,孩子要去思考「問題」與「解決」之間轉換的歷程,要將自我內心、求學過程、生活環境,甚至是來自於他人,抽象無形的不安感覺,先化作可以表達說出的「問題」後,才能具體去思考要如何解決。孩子在思考問題過程中,可以協助引導從多方面去思考,統整歸納出是屬於哪個層面的問題,再鼓勵孩子能自己去賦予守護精靈能力,來想出解決問題的方式。陶土創作是孩子的個人思考、情感的表達及生活經驗的呈現,若是孩子在尚未思考到要如何創作,或是有模仿他人作品時,教師可以透過問答的方式,引導孩子從內心自我需要、想要解決生活上或學習上等困難,去反思自己想要創造出來的守護精靈能力,一味的模仿他人作品,只會讓孩子容易缺乏自信而產生依賴心。
3.營造嚴謹態度且自在創作的環境:透過自己動手操作陶,從創作前工作區的擺放位置,自在體驗陶土的各種特質,到創作中陶土製作時,將尚未使用到的陶土放入夾鏈袋,將袋口封緊或壓住,並使用濕抹布蓋住,及將在製作過程中所產生的碎土屑,立即撿拾放入袋內保濕,到創作後,回收報紙、將桌面清潔乾淨,都是在培養孩子在自由創作的課程中,也要有嚴謹的工作態度。
4.彼此分享創作理念,察覺藝術與生活的關聯:守護精靈本身就存在著許多不同的造形,有著各式各樣的能力,陶土創作是著重在引導、啟發孩子將內心的守護精靈感覺造形,透過陶土素材特性來表現出來,是著重在孩子能做出自己守護精靈,並能說出其能力及造形特色 。孩子們透過彼此作品的分享,將自己守護精靈的能力發表,欣賞他人的作品,了解藝術創作來源可以是生活經驗和內心省思,聆聽彼此的創意發想與製作理念,甚至是對自我與他人的肯定與鼓勵,以豐富孩子的視覺美感經驗。


學習目標

1.(藝-E-A1)學生能透過參與藝術活動,來探索生活中存在的美感。(1-Ⅱ-6、視E-Ⅱ-1)
2.( 藝-E-B1) 學生能理解運用藝術符號,藉此來表達自我的情意觀點。(1-Ⅱ-6、2-Ⅱ-2、2-Ⅱ-5、視A-Ⅱ-1)
3.(藝-E-B3) 學生能善用多元感官, 來察覺感知藝術與生活的關聯,以豐富自身的美感經驗。(1-Ⅱ-2、視A-Ⅱ-1)
4. (國-E-C2)學生與他人互動時,能適切運用語文能力表達個人想法,理解與包容不同意見。(2-Ⅱ-4、2-Ⅱ-5)


老師教學心得

1.當有孩子不知道如何創造自己的守護精靈時,可以帶著孩子再深入討論其在求學歷程、... 會員專屬內容,請登入會員


  • 「為提供使用者有文書軟體選擇的權利,本文件為 ODF 開放文件格式,建議您安裝免費開源軟體( 相關連結 ) 或以您慣用的軟體開啟文件。」
  • ※下載全文電子檔時,請尊重智慧財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