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設計背景與動機
「植蕨」課程設計動機起源於充滿綠意的仙跡岩,仙跡岩山區長年濕度高,因此有著豐富的蕨類物種。本課程即以仙跡岩蕨類為設計主題,透過學生親身踏查自然環境,進行觀察、記錄與創作,從生活中探索美感,結合藝術與自然生態,並提升學生對在地文化與永續環境的關懷與認識。
2. 主題的重要性
本課程強調透過「觀察–感知–轉化–創作–表達」的歷程,使學生從生活環境出發,提升對自然的覺察與欣賞力,學習如何將蕨類的秩序之美(重複、韻律、對稱、主從)轉化為視覺藝術作品,深化美感教育內涵,同時落實生態永續、在地連結及跨領域學習的教育目標。
3. 學習目標與教材設計
● 美感觀察能力:觀察蕨類植物的形狀與對稱結構,認識其生長環境。
● 技術與表現能力:運用壓克力顏料拓印、美工刀鏤空模板等技法進行創作。
● 美感概念理解:學習「重複的單一」、「韻律」、「對稱」、「主次」、「空間留白」等設計概念。
● 語文表達能力:結合國文課程撰寫詩歌,深化主題反思與語文創作能力。
4. 教學活動設計與評量回饋
活動設計分為校園觀察、戶外踏查、描繪與創作、藝術實作、新詩書寫五大模組。評量方式包括:
● 學習單與觀察紀錄(過程性評量)
● 創作作品(表現性評量)
● 小組合作與參與度(態度與互動)
● 詩歌創作與展演(整合性成果)
教師亦透過作品討論、課堂分享、學生自評與互評等方式提供即時回饋。
5. 數位科技的應用
本課程運用數位工具Photogrid協助學生以拼貼方式整理校園中所觀察到的蕨類植物影像,作為創作前的視覺參照素材,亦利用影片教材(如《蕨色台灣》)進行知識導入,提升學生的數位素養與多媒體理解力。
6. 差異化學習策略
● 提供不同學習層次的操作任務:部分班級採用個別創作,部分班級則採合作式大型創作。
● 國文科教師協作,讓不同學習興趣與能力的學生從觀察、生態理解、美感實作到語文表達皆有發揮空間。
7. 預期學習成果
學生能:
● 發展出對自然細節的敏銳觀察力。
● 掌握基本的視覺構成原理,進行創意表現。
● 表達對自然之美的感動與反思,創作具備美感與意義的詩與畫。
● 培養生態關懷與藝術創作的綜合素養,展現跨域整合的學習成果。
1. 美感觀察與自然認識
● 發現仙跡岩及校園中常見蕨類植物的外型、特徵及其生長環境。
● 觀察蕨類植物的對稱與秩序之美。
2. 美感技術與藝術表達
● 學會彩墨拓印、壓克力顏料等創作技法。
● 能以「對稱」與「主次」概念進行創作,並在畫面中適當留白。
3. 美感概念與思維培養
● 理解「重複」、「韻律」等美感秩序概念在自然與藝術中的應用。
● 結合觀察與創作,開啟對自然生態與生活美感的學習態度。
4. 在地環境關懷與跨學科素養
● 透過戶外實地觀察與創作,培養學生對在地自然環境的認識與關懷。
● 結合生物、生態與藝術的跨學科學習,激發環境保護與生命尊重的態度。
《植蕨》美感課程,以仙跡岩的自然環境為出發點,透過戶外教學、藝術創作與跨科協作,... 會員專屬內容,請登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