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背景和動機:
主科和藝能科常常各自為家,除了用國、英、數、社、自、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生活科技、資訊科技等科目作為分類依據外,也能從各領域出發,亦或者我們也能打破框架,跨領域方式進行教學。我們認為美感的培養,應是從教導學生「動手體驗」來著手,提升其觀察及轉化的能力,讓學生發揮出「創造力」。「分組討論」是設計及美感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環,每位學生不僅會表達個人的設計概念,也能觀察他人的作品,互相給予回饋。在討論與交流的環境下,打造「自發、互動、共好」的上課環境,提升藝術教育品質及落實美感教育。
⮚ 學習目標和教材選用與設計教學活動的關係:
在學科知識建立的同時也期望增加學生學習的樂趣和探索的能力,不再只是填鴨式教育,善用科技時代的網路資源,課程版本不再單一,加入美感概念,增添不同的教學內容。此外,透過美感概念的應用來激發出學生的創意,動手體驗其中的樂趣,也讓每一個孩子有機會分享自我和幫助他人完成作品的自信心。
⮚ 學習、評量、回饋及差異化學習策略:
依照不同領域目標不同有不同方式呈現,其應用數位科技輔助教學方式進行:PBL+自主學習,包含以下三種:(1)問題導向學習+自主學習(2)專題導向學習+自主學習(3)現象導向學習+自主學習,讓學生學習過程不再只是侷限單領域或是傳統教學,而是採取學生自學、教師導學、組內共學、組間互學方式進行主要課程之進行,利用學習單、師生互動討論及作品呈現等方式來評量學生學習狀況及增強課堂內容的回饋。
1.能透過日常生活讓學生觀察美感教育,嘗試運用美術與設計的實踐活動,學習設計思考相關的美感體驗活動。
2.能將視覺美術的技法轉換為美感語言符號,進行平面、立體或數位形式等的創作,並透過美感藝術視覺符號的意義與多元的觀點表達。
3.能透過資訊、科技、數位影音媒體等相關課程照片,學習到多元的藝術創作及賞析活動,以豐富美感生活。
4.能在同儕間的藝術作品中探索自我認知的美感藝術,展現美感意識。
5.能察覺並理解基本性質後,將空間概念結合美感藝術,創作在自己的作品上。
6.能善用多元感官,探索作品如何吸引人去接觸,使其增加整體美感意識。
短處:
1.學生呈現的作品在過程中,因長時間製作在課程 1/3 階段容易產... 會員專屬內容,請登入會員
1.課堂中的課程動線和指令準確性需要更精準。
2.課程指令若能在投影幕上輪... 會員專屬內容,請登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