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專區

:::

戀戀竹籬笆

設計理念

課程緣起:出身外省家庭卻在台灣人社會中長大的導演侯孝賢、從小在眷村長大的外省第二代作家朱天文及九份礦工之子吳念真在因緣際會下成為合作伙伴,1986 年推出了電影「戀戀風塵」,之後繼續合作推出的「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好 男好女」合稱「台灣三部曲」,也讓侯孝賢成為台灣新電影的代表人物,而「戀戀風塵」被認為是侯孝賢最有藝術性的電影。 1985 年由眷村出身的李祐寧執導,鍾楚紅、費翔及蘇明明主演的「竹籬笆外的春天」上映,從此「竹籬笆」成為眷村的代名詞。 本單元希望「戀戀竹籬笆」這個教學活動可以讓參與的師生不僅可以在水交社找到 「竹籬笆內的春天」,更能跨越心中的竹籬笆,共同為留住及再現竹籬笆的春天提出自己的看法,為學校的鄰居「水交社」及台灣社會尋找「第二個春天」。 設計背景:本校二面緊鄰全國保存最好的眷村「水交社」(志開新村),而在社會劇烈的變遷下,眷村文化已逐漸式微;眷村改建的腳步已讓全國多處的眷村變 成現代化的國宅高樓,我們的鄰居「水交社」眷村也即將在今年十一月拆遷,古蹟保存及眷村人士開始積極奔走爭取成立眷村博物館及眷村文化園區。 今年來實行的「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將「環境教育」列為六大議題之 一,因此培養學生對周遭環境的覺察能力及敏感度是很重要的,對於本校師 生來說,自創校以來即身為學校芳鄰的「水交社」,絕對值得我們去深入了解、 探討,除了留下最後的人文及美感印象外,也應積極思考如何兼顧保存古蹟文化及創新再利用。 課程目標: 1.了解學校的鄰居「水交社」的歷史人文,藉由實地探訪為師生留下拆遷前的印象,並對眷村文化園區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建議。 2.認識和欣賞以眷村與台灣社會接觸為題材的「新電影」及六○年代風行的民謠,並體會當時族群接觸的融合過程。 3.了解眷村居民獨特的生活背景及文化的融合後,能體認眷村文化已是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並能以自己的角度看待族群議題。


學習目標

1.了解「水交社眷村」的歷史人文沿革,藉由實地探訪為師生留下拆遷前的眷村印象,認識並對眷村文化園區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建議。 2.認識和欣賞以眷村與台灣社會接觸為題材的「新電影」及六○年代風行的民謠,並體會當時族群接觸的融合過程。


  • 「為提供使用者有文書軟體選擇的權利,本文件為 ODF 開放文件格式,建議您安裝免費開源軟體( 相關連結 ) 或以您慣用的軟體開啟文件。」
  • ※下載全文電子檔時,請尊重智慧財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