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專區

:::

文藝訪古情 掌中舞乾坤

學習者先備能力

學生學習特質與需求: 本校學生因地處偏鄉且靠海,由於在地的文化信仰之故,對廟宇常見的文化如:迎王、抬轎、陣頭、掌中戲等均有其強烈的心去與認同感,常會利用課餘時間討論、模仿。有鑑於此, 筆者特將廟宇文化中常見的布袋戲做為課程發展與激發改變的立基點,期待透過課程的發展與教學的過程,引領學生與地方造成環保認知上的翻轉與改變。


設計理念

單元的設計緣起、背景、意涵與重要性: 塭子國小地處於沿海地區,居民多以養殖魚業及近海捕魚為主,早年因為養殖魚業而超抽地下水,故而造成地層下陷,也因為這樣的特殊地理景象,使得本校有著「全國最低小學」的稱號,「產業發展」及「環境保護」一直以來便是本區域兩大矛盾的相對議題,居民與政府一直為尋求最佳平衡點而爭論不休。身為教育單位,除了須擔負起教育學童及民眾的「環境保護」的任務之外,更需顧及社區民眾的產業文化發展與合諧。 為了達到以上目的筆者認為,唯有走入社區,了解、探訪、紀錄社區的文化及產業,並將其彙編製作成在地化的文化教材,以各種教學活動類型融入於課程之中,透過此方式讓孩子了解自己家鄉的發展過程及文化背景,激發、凝聚孩子對家鄉的認同感及愛鄉愛土的情懷,故而反思為永續在自己的家鄉經營發展,便必須更加愛護自己週遭的環境,擔負起「環境保護」的責任,如此才能共創社區、學校、環境三贏之局面。 而布袋戲一直是台灣本土最重要的傳統文化表演活動之ㄧ,常在廟宇活動及節慶裡看見它的身影,故而筆者便想藉由推展這樣的民俗文化活動,將欲宣導、教育的教材融入劇本之中,於重點節慶活動時展演給社區民眾觀賞。如此除了能增進學生對本土文化的了解外,更能激發學生及居民其對自我文化的認同與喜愛,達到深耕地方文化,激發愛鄉愛土情懷,共創社區、學校、環境三贏之永續發展的目的。 本課程所發展的布袋戲特別之處,在於強調在地的文化呈現,從劇本故事的撰寫、偶戲人物的造型衣服,都以彰顯在地文化做為基本的訴求,並將搜集、紀錄當地的歷史、文化及地方產 業的發展,彙整編製成為鄉土教材透過課程或偶戲的演出呈現。故此,我們必須組成教學團隊,以踏訪、深耕、紀錄的方式深入社區尋找歷史及文化的軌跡,將其一一記錄下來,成為重要的文獻、影像素材。過程中除了能精進教師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愛鄉愛土情懷之外,還能藉由活動的執行拉近社區及學校間的距離,凝聚起社區民眾永續經營與發展的共識,這將是一場結合歷史、文化、知性及環境保護的尋根紀錄之旅。


學習目標

1.能運用運用改寫、縮寫、擴寫等技巧與詞語架構劇本結構,創作出在地故事與劇本。 2.能投入討論、提供個人的觀點和意見並與團隊合作、學習、實作及展演布袋戲。 3.能認識國內、外不同型態的偶戲表演藝術與民俗布袋戲表演活動。 4.能使用多元媒材與技法,表現創作、設計思考與實作布袋戲偶。 5.能參與學習的過程,覺察在地產業、文化與環保問題,進而能將議題融入故事、表演中,產生改變的契機。


  • 「為提供使用者有文書軟體選擇的權利,本文件為 ODF 開放文件格式,建議您安裝免費開源軟體( 相關連結 ) 或以您慣用的軟體開啟文件。」
  • ※下載全文電子檔時,請尊重智慧財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