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教案_高中

:::

啟動慢美感─我的生活小舖

設計理念

●此課程設計主要為教育部整合型視覺形式美感教育計畫,課程架構奠基於地方文化,於校園歷史建築及豐厚的地方風土人文之上,透過延伸至教室外的學習場域,進而發展出本校特色課程。教學中讓高中生應用所學於生活之中,改善現有生活問題並實現未來的想像。課程因而發展出「人、生活、在地」三種面向,其中特別強調社會參與的「關懷、尊重、和諧」精神素養,規劃出藝術活化校園閒置空間的體驗式學習,讓學生從中探索藝術與人、環境、文化三者關係,使藝術學習亦能關切生活議題。 ●課程中強調慢美感的理念傳達─啟發學生有感生活: 課程內涵主要傳達「慢美感」生活美學精神,希望學生能透過此課程學習用心生活,課程主題扣緊「美感、生活、在地」,共分為三個層次: 1.「慢美感」:這裡的「慢」不是指速度,而是生活態度。對照於摩登潮流下的美感,「慢美感」不追隨潮流,傳遞的是普遍價值及信念,不落入競爭與階級的迷思,也沒有汰換更新的疑慮。亦為對應工業時代下的物質主義,其大量複製及快速製造,便利取得所產生的物質浪費; 透過工藝時代的手作方式,用心好好製作,在物件上能感受到作者的想法,讓擁有者好好珍惜。 2.「用心生活」:從「慢美感」的核心精神下,構築出好好生活的藍圖。理想的生活是「減法生活」簡單不複雜,如同美的感受是單純的。追求美感生活不是追求過度的擁有。「好好生活」能讓身體健康,輕鬆的身體更能追求生活的品質,精神的美感。 3.「在地文化」:美不單只有複製典範,也能從自我特色中發現,用不同視野發掘生活美感,因社會變遷,現今有許多傳統技藝面臨失傳,透過認識關心進而珍惜。透過常民文化為底蘊,感受歷史人文沉澱生成的在地生活美學,體驗生活文化之美,思考美感價值與保存。因此,本課程設計以藝術為媒介,引導學生探索自身文化,啟發生活感知,也期盼藉由單元活動引發學生關心生活,珍惜自己生長的土地,讓學生透過藝術活動,檢視生活規劃未來生活藍圖。 ●美感教育與生活應用─活化校園閒置空間「林四郎接骨所」: 嘉義縣文化資產官方登錄的13座歷史建築物件之中,其中一座位於本校國立新港藝術高中校園內,名為「林四郎接骨所」,型制為民國55年所建造之傳統閩南式建築,但過去因諸多原因使空間閒置於校園中,因此透過此美感教育課程希望能活化「林四郎接骨所」閒置空間,用以認同地方與校園環境,期間並讓學生探訪歷史建築原屋主及做社區美感踏查,認識社區常民美學,將學習場域從書本拓展至現實生活,使教育資源更加多元運用,並由藝術活動讓學生探索環境,思考空間活化再利用的方法─嘗試開間「傳遞信念」的小店─打造美感市集。


教學目標

1. 表現:學生能體察生活常民美學,認識美感要素並進行跨領域藝術創作。 2. 鑑賞:學生能欣賞及運用美學形式概念設計創作。 3. 實踐:學生能察覺生活環境之美,思考在地文化以培養審美素養,並活化校園歷史建築空間。


  • 「為提供使用者有文書軟體選擇的權利,本文件為 ODF 開放文件格式,建議您安裝免費開源軟體( 相關連結 ) 或以您慣用的軟體開啟文件。」
  • ※下載全文電子檔時,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藝術教育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