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藝術教育網

:::網站導覽 ︳ 會員登入 ︳ 刊登訊息 ︳ 聯絡我們 ︳全球資訊網
臺灣藝術教育網
  • 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材教案
    • 網網相連
    • 戶外教育
  • 學習資源
    • 圖書資源
    • 作品欣賞
    • 本土音樂
  • 研究資源
    • 期刊論文
    • 專題研究
    • 藝教法規
  • 108課綱專區
  • 關於本站
    • 實施計畫
    • 本網導覽
    • 歷史回顧
  • 相關連結
    • 網路藝學園
    • 藝拍即合
    • TED精選影片
    • 藝術教育入口連結
  • 網站導覽
  • 聯絡我們
  • 刊登訊息
  • 全球資訊網

108課綱專區

  • 首頁
  • 108課綱專區
:::

梅樹精靈的魔法陣

身分類別 : 教師身份  
發布日期 : 2025/11/1
演出單位 : 陳佳淇.
學習領域 : 藝術.視覺藝術.
適用對象 :國小..
教學時數 : 共7-8 節,3週

活動影片

一、題材說明:
利嘉國小的梅園,是我們利卡夢部落孩子與村民日常生活、傳承儀式及精神的重要場所,舉凡學校的晨間閱讀、卑南族的傳統祭典、或村民假日在梅樹下野餐,甚至是每年都吸引來自各地遊客的「梅之宴戶外音樂會」,都是在梅園裡舉辦的。
隨著梅園裡四季的交迭,梅樹的落葉、落花、落果,都讓孩子們感到驚喜或煩惱,在梅園的自然環境所帶來的不同感受,可說是利嘉孩子們的特別回憶呢!對於利卡夢部落長大的孩子來說,梅園的存在早已是他們的生活一部份,梅樹從褐根病的感染而消失,到小梅樹的再復育,在在都是孩子與村民們專注的焦點。為了讓小梅樹能順利平安的長大,小朋友想創造出一個魔法陣,一個可以讓梅樹精靈安心成長的魔法陣,他們想透過魔法陣的存在,讓所有來到梅園的村民與遊客們,都能被這幸福的魔法感染,而停下腳步、靜下心來,好好的駐足欣賞小梅樹的美,一起共同愛護他們最愛的梅園。
如何讓孩子和自己所存在的生活環境對話?此課程主要是讓學生體認到自己與梅園之間的關係,進而培養孩子關懷部落,熱愛家鄉的情懷。反思人與人、人與自然、自然與部落之間的關係,以藝術創作形式回應日常生活的各種課題,也就是將藝術創
作當作一種媒介,把環境教育和視覺藝術實踐視為目標,實踐孩子與環境對話的最佳境界。

二、教材分析:
(一) 題材說明、教學資源分析:
在呂家山下梅樹環繞的利嘉國小,可說是利嘉部落長大的孩子們從小到大最熟悉的自然環境。尤其是就學之後的學童,從幼兒園起到小學畢業,將近有八、九年的期間,無論是部落卑南族的傳統祭典,還是參與學校舉辦的活動,都會與梅園密不可分。
升上小學之後的晨間打掃校園,可說是孩子們每天的例行性公事,即使是小小的低年級,也是要學習拿著耙子及竹掃把掃落葉堆;而打掃校園最對我們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最有趣的是,隨著季節的交迭,掃地區域就會出現不同時期的落葉及落果,甚至是落花,都讓孩子們感到驚喜或煩惱。他們開心的是,五顏六色的落葉及花朵隨著風飛舞著,他們覺得那畫面好漂亮;不過,當滿地的落果碰上了雨後的泥濘,那黏答答的感覺,卻讓他們很不舒服。這種隨著季節交替,自然環境而來的不同感受,可說是我們利嘉孩子們的專屬的特別回憶呢!
本單元是希望透過「環境藝術」的概念,讓學生將掃地區域的大自然垃圾,透過彼此的構思與想像,找到另一種資源再利用的藝術創作方式,訓練孩子發現美的眼睛,啟發孩子的創造力,並進而培養出對生活週遭環境的關懷,為環保盡一份心力。而學童則透過五感的開發,養成其敏銳的觀察力、感受力,並藉由藝術創作的形式,由教師引導學生共同討論、發展改善周邊環境的方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啟動其想像力與創造力。
「藝術」只是手法,「環境」和「社區」才是目標。環境藝術最關鍵的一個觀念,就是引領孩子們去思索自己所存在的生活環境,透過藝術創作來引導全校師生、村民,自然的進入環境教育領域,期待能共同獲得參與美感的經驗。

(二)工具材料或技法分析:
在擁有豐富素材的大自然裡遊戲,排一排、堆一堆,樹葉是天使的翅膀、枯枝是車子;石頭可以變成愛心、也能是條長長的大蟒蛇;這些看似簡單的遊戲,其實是孩子正試著把腦中對事物的印象,透過組合與創作的方式,再具象的表現出來。除了引導孩子們觀察大自然與碰觸自然素材之外,石頭、果實、花草都是最棒的造形遊戲素材,孩子們可以在沒有玩法與規則限制的情況下,自在的玩出他們自己的創意與想像力。
小朋友在低年級上生活課時,即有利用樹葉拓印作畫的經驗,因此已了解樹葉即存在著許多不同的樣貌與色彩;也為了讓學生能方便自由創作,因此採取在地面鋪上、拼接自然素材的平面方式創作,以方便學生在課餘時間自由創作,也不易受到立體拼接時,必須用線綁或黏貼的限制。

(三)引導方式與重點:
此教學活動的發想,由於是學生自發性的想要把落葉堆改造成藝術作品,因此如何將環境教育與生活藝術的價值與重要性,引導成學生創作表現的動機與重心,以達到教學目標,便是教師在教學上須引導的重點。首先,可以先透過介紹卑南族的祈福儀式來源,以及卑南族傳統信仰中認為四處都存在著神靈(biruwa),包含大自然的神、天地之神、四方之神、造人之神,以及祖先與死者之靈等,並且在重要祭典與活動中,女巫師以琉璃珠、檳榔來祈福,再與學生討論此次創作梅樹精靈「魔法陣」的目的與意義。
【梅樹精靈的魔法陣】:孩子們說,深怕自己心愛的小梅樹受到砍草機,或是調皮的小朋友的傷害,他們也想要保護樹上的鳥窩,所以他們覺得要有一個魔法陣。
魔法陣,是一個可以呈現幸福氛圍、安心氣息,或是表達時光流逝、祝福心意的圓形陣法,這是由孩子們各組討論,自行來定義的。對於如何引導學生表現構想,可先讓學生自行蒐集週遭的自然素材,從中觀察自然素材的種類及特性,「魔法陣」有著不可預測、可變通的特質,讓學生在創作時,即能有豐富想像力的表現空間,自然素材的造形自由排列,也能降低創作難度。因此學生在造形方面表現的關鍵,即是其對自然素材的觀察與應用方式的思考,以及對於其「魔法陣」的特性與意義,是否能確切的排列表現出來。由於此次創作是分組進行,因此在分組討論及進行創作前,可以多讓學生以玩遊戲的方式,先熟悉自然素材,也可以適時的引導學生,校園裡的石頭,也是很好表現的素材之一。

(四)表現內容與要求標準:
1.表現內容
(1)在課程引導中,考慮每個學生在造形能力上的差異,可以提示學生可以透過簡單的素材組合排列,再思考何種表現最能貼切自己的想法。
(2).學生在魔法陣的造形創作過程中,除了因應自然素材本身的形狀與特形來聯想外,應該鼓勵學生透過不同媒材的組合,來表現其魔法陣中最有意義的象徵,以體會創作的樂趣。
(3).引導學生討論,能說出對自我與他人創作與表現的看法,讓學生除了能有原創性的自我表現外,也能接納不同的想法與感受。
(4).學生完成的作品,將會成為校園公共藝術,除了自然環境保育的觀念傳達外,也可以鼓勵學生持續蒐集自然素材,在假日時繼續持續發展作品外,甚至能與家人共同創作,增進與家人共同創作的美感經驗,以培養其對校園生態與生活環境的關懷與認同感。
2.學生表現標準
(1).此次創作即是表達對梅園的「環境保護」,所以在每次的創作過程中,所蒐集來的自然素材,也必須收拾集中放置於紙箱中,並放置於固定位置上。
(2).學生在魔法陣的造形表現上,須呈現出象徵魔法陣的意義性細節外,也必須能解說自己的創作理念與表現方法。
(3).在分組創作過程中,學生是否能積極參與討論,並協同創作,即是此次教學評量的重點之一。

(五)特殊情況預估與因應措施:
由於創作的地點是在戶外,學校又位處於山腰,又適逢夏季及梅雨季節,因此學生的藝術創作有時來不及完成,落果便因為太陽曝曬而發臭,或是作品遭受大雨的沖刷而被破壞掉。因此在創作時,學生開始思索著自然素材要如何取捨,例如梅子與芒果等果實容易壞,但樹枝及石頭的保存性較高;以及創作時的速度要加快,所以可以利用下課時間,同組員相約一起去創作等。


學習目標

1.能夠觀察、了解校園與梅園植物種類的差異,培養對自然環境的感受力。
2.能瞭解生活周遭的自然環境,以及其對個人、學校與部落的關係。
3.能說出自己與梅園的活動經驗,並傾聽他人的分享。
4.能了解並體認到梅園對學校活動與部落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並積極參與創作活動。
5.能感受不同植物的特性及色彩,並能適度的搭配其他自然素材來表現。
6.能對於作品排列方式提出意見,並共同討論、體驗各種不同排列方式的效果。
7.能與同組員一同討論與設計魔法陣,並積極合作完成同組作品。
8.對於魔法陣的造形能夠有多樣變化和獨特的表現,並能明白其代表的意義。
9.相互欣賞同儕間的藝術作品,並能描述個人感受及對他人創作的見解。
10.透過團體的互助合作,培養愛惜自己的校園,以及部落環境的關心態度。


老師教學心得

一、學生為本位與教師為主的教學差異:之前筆者在進行視覺藝術課程教學時,總是課程主... 會員專屬內容,請登入會員


課程影音
社區本位之視覺藝術課程歷程


檔案下載
梅樹精靈的魔法陣(教案).pdf
梅樹精靈的魔法陣(課程).pdf
  • 「為提供使用者有文書軟體選擇的權利,本文件為 ODF 開放文件格式,建議您安裝免費開源軟體( 相關連結 ) 或以您慣用的軟體開啟文件。」
  • ※下載全文電子檔時,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

搜尋


類別

適用對象

提供資源


社群分享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藝術教育相關網站QRcode

藝術教育相關網站
全國學生美術比賽
QR code_請以手機掃描此QR_code即可以手機連結全國學生美術比賽首頁
全國學生音樂比賽
QR code_請以手機掃描此QR_code即可以手機連結全國學生音樂比賽首頁
全國學生圖畫書創作獎
QR code_請以手機掃描此QR_code即可以手機連結全國學生圖畫書創作獎首頁
教育部文藝創作獎
QR code_請以手機掃描此QR_code即可以手機連結教育部文藝創作獎首頁
全國學生創意戲劇比賽
QR code_請以手機掃描此QR_code即可以手機連結全國學生創意戲劇比賽首頁
全國師生鄉土歌謠比賽
QR code_請以手機掃描此QR_code即可以手機連結全國師生鄉土歌謠比賽首頁
:::
  •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版權所有
  • 地址:100052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7號
  • 服務電話:(02)23110574
  • 通過AA優先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 隱私權暨資訊安全保護政策
  • 建議瀏覽器:IE 11+、Firefox 39+、Chrome 44+、Safari、Edge
  • 最佳觀看效果建議使用螢幕解析度1280x1024 以上
  • 網站更新日期:2025/11/19
  • 訪客人次:115350614
關閉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