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快速變動的教育環境中,原住民舞蹈提供了一個能慢下來、用身體與心靈傾聽文化的機會。它不只是表演,而是一場與人、自然、社會的深度對話。期盼以舞蹈作為橋梁,重建學生與文化、土地、自我之間的連結。
原住民舞蹈不僅是一種藝術表現,更是臺灣多元文化的具體體現。臺灣擁有 16 個原住民族群,每一族皆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信仰體系與舞蹈形式。課程結合七年級上學期歷史領域對原住民族的介紹,讓學生能從文化根源出發,親近、理解並欣賞臺灣原生文化,進而建立對這片土地的情感認同。
原住民舞蹈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豐富的象徵意涵與群體默契。本課程透過觀賞、分析與創作三層次設計,引導學生從觀察與理解出發,建立舞蹈欣賞與詮釋能力,並提升藝術思維與創造力。課程初期,藉由討論與提問,引導學生覺察自身對原住民文化的既有印象,進一步培養文化敏感度與同理尊重的態度。
在舞蹈體驗與創作活動中,學生需與同儕協力完成動作設計與排練,實踐溝通協調、分工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創作與成果分享,鼓勵學生表達個人觀點與情感連結,進一步提升自我認同與文化素養,學習欣賞多元、尊重差異。上述歷程亦回應了社會與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核心素養中所強調的自我覺察、同理心、 人際技巧與負責決策等面向。
綜合而言,本課程不僅是藝術學習的歷程,更是一場融合情緒表達、文化理解與群體合作的素養旅程。願學生能在「跳出山林的節奏」中,找到連結自我與世界的身體語言,讓舞蹈成為文化理解與生命成長的橋樑。
● 能透過圖像或文字紀錄舞蹈動作,體驗舞蹈創作歷程,並與組員協力完成編排圖,培養創造力與舞蹈美感的表達能力。
● 能透過實際體驗原住民舞蹈基本動作,理解跳舞在自己與原住民文化中的不同意涵,並在過程中培養團隊合作與肢體協調能力,提升參與度與學習興趣。
● 能認識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特徵與生活方式,理解舞蹈中的象徵意義與基本特色,並能從影片中觀察其動作元素與風格表現。
● 能熟練呈現小組創作作品,展現自信與美感表達能力,並從表演與回饋中反思舞蹈與文化之間的關聯。
這次設計與實踐原住民舞蹈課程,對我而言不只是一次教學任務,更是一場重新靠近文化與... 會員專屬內容,請登入會員